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青铜莲鹤方壶,1923年8月25日出土于河南新郑,为春秋早期郑国国君郑子婴所配礼器,仅两只,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是镇院之宝.
该壶通高126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公斤;盖的上方四周骈列镂空的双层莲瓣,中央立一鹤,作引吭长鸣振翅欲飞状;颈两侧各有一条回首反顾的龙形怪兽,构成铜壶的双耳;四角各有一缓爬的龙形反顾翼兽;圈足下有两只长有梅花鹿角的龙形走兽,张口吐舌,负重而行;铜壶通身由鸟纹、兽纹、龙纹及蟠螭纹相互交错,其严禁的纹饰布局与主体灵活游动的龙螭结合,形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风格.
整体造型:壶立、花开、鹤飞、龙舞、兽走;其装饰艺术采用平面、立体、浮雕、圆雕、镂空等多种手法;制造方法采用失蜡、模印、分铸、合铸及焊接的冶铸工艺完成.这种工艺奇特的造型和卓越精湛的铸造技术,堪称青铜时代的绝唱,为先秦青铜礼器之最,被誉为东方最美的青铜期,曾轰动世界,为稀世珍宝.郭沫若称其为:“当时时代精神的象征”.
青铜莲鹤方壶作为春秋早期郑国宫廷礼器,是国君地位与权利的象征,出土后,曾多次代表国宝巡展世界.
春秋莲鹤方壶鉴赏
这件方壶的器型主体是春秋时期非常盛行的一种方形构造壶。特殊的是,在方壶的顶上立着一只仙鹤。仙鹤的造型古朴,线条简单却比较传神。
莲鹤方壶的底部是它的重心所在。由着两条长长的龙形兽托着,青铜兽的尾巴自然卷曲,身上有着细腻的鳞片,头部长角微微侧转。
青铜的龙形兽的脑袋上细节刻画非常到位。一双叶形的耳朵之间,双眼睁的很大,嘴巴大张,鼻子随着上嘴唇一起向上弯曲。
这件春秋方壶的制造者将莲花与仙鹤两种寓意高洁的事物完美的结合起来,在方壶的顶部,仙鹤傲然挺立在绽放的莲花之上。
方壶的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在壶体的下部的龙形兽身上和角部都有着圆形点缀来装饰单调的铜兽。壶体也广泛存在这种点状装饰,简单而不俗。
莲鹤方壶的底部龙形兽为镂空的设计,爪部的细节雕刻的十分到位。爪子深深的并拢抓地,再结合面部凝重的神情,显示出龙形兽的强壮。
这件国宝青铜盛酒器的壶身上还有着两个壶耳。耳部为造型非常奇特的两只异兽。这两只异兽的头部较为单薄,脖子细长,顶上的角弯曲程度很高,并在角尖呈喇叭花状,双耳似鹿耳,眼睛突出,非常的别致而美观。
壶是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自商代就已有之,主要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颈两侧用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飞龙,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似乎在倾其全力承托重器。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方壶通体满饰蟠螭纹,这些蟠螭纹相互缠绕,不分主次,上下穿插,四面延展,似乎努力追求一种总体上的动态平衡。壶上物像众多,杂而不乱。神龙怪虎,神态各具。当然,方壶装饰最为精彩的乃是盖顶仰起盛开的双层莲瓣,以及伫立莲瓣中央一只立鹤。仙鹤亭亭玉立,双翼舒展,引颈欲鸣,表现出的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感觉,形神俱佳,栩栩如生,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因此莲鹤方壶被专家们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它说明郑国的工业科技水平特别是青铜器铸造工艺,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莲鹤方壶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出土。经过发掘,“郑公大墓”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器近百件,另外还有玉器、陶器等数百件文物,史称“新郑彝器”。专家们认为,这批文物是郑国王室的祭祀重器,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
郑子婴,姬姓,郑氏,名婴,字子仪,是郑庄公之子,郑昭公、郑厉公和郑子亹的弟弟,继位前称公子婴。公元前694年,郑子亹(wěi)参加由齐国国君齐襄公主持的诸侯盟会。郑子亹年少时,曾和齐襄公结怨有仇。郑子亹因不告谢齐襄公,齐襄公发怒,便埋伏带甲武士杀死郑子亹,并将跟随郑子亹参加盟会的大臣高渠弥五马分尸。当时公子婴在陈国作人质,郑子亹死后,执政大臣祭仲到陈国迎接公子婴回国继位,史称郑子婴。郑子婴十二年(鲁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执政大臣祭仲去世。郑子婴十四年(公元前680年),在外流亡的郑厉公从栎邑带兵入侵郑国国都,到达大陵时,俘虏郑国大夫傅瑕。郑厉公要挟傅瑕帮助自己回国复位,傅瑕说:“如果放了我,我可以替您杀掉郑子婴,让您回国再登君位。”郑厉公和傅瑕盟誓后,便将他释放。同年六月二十日,傅瑕杀死郑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迎接郑厉公回郑国,郑厉公从栎邑回到郑国重新继位。
1927年,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这批历经周折辗转的青铜器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路。有人这样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保护国宝免遭劫掠、破坏,“新郑彝器”又几经辗转,费尽周折得以保存。
1949年冬,国民党政府指示“速将河南存渝古物运存台湾,行政院分令教育部、河南省政府遵照办理”。仓促之中,莲鹤方壶等河南古物被打箱运抵重庆机场,马上就要登机飞往台湾。中国人民解放军,救下了莲鹤方壶。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打箱封条,还完好地保存在河南博物院里。但是还有部分“新郑彝器”被运到了台湾。
鹤方壶构图极为复杂,造型设计非常奇妙,铸作技艺卓越精湛,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莲鹤方壶需要几十个奴隶同时浇铸才能完成,是多范畴合铸工艺的代表。
莲鹤方壶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青铜器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郭沫若先生指出:莲鹤方壶的艺术风格已迥然有别于殷商、西周,在盖顶莲瓣中心立一张翅之鹤,全然超出了西周以上神秘凝重的氛围,显露出清新的气息。郭沫若先生以极富文采的语言,称道“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踌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可以看出,他这里所描述的,既是指莲上之鹤,又是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当此之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在开创一代新风,所以郭沫若先生说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标志着中国艺术风格的一个新的开端。
(编辑)
霄汉收藏馆®
The Xiaohan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