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辟邪就是中国古代人文风貌的真实体现玉辟邪在两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偶有发现,但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纷起,玉器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达到两汉时期的水平。玉辟邪自唐代以后较为少见,其传世数量和质量都呈整体下滑的趋势,这同当时的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尤其随着宋代玉器进入民间,中国玉器的发展一方面呈现出更为普及的蓬勃发展局面,另一方面民俗特征浓郁的玉器大量产生,玉器的理性化和规范化逐渐趋弱,因此制作工艺相对复杂而精致的玉辟邪数量锐减。到了清代,尤其清乾隆年间,随着玉器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玉器造型极其丰富,基本涵盖了古代玉器的方方面面,种类数量极其繁多。玉辟邪这种传统玉器形制在清代也复以新的形式出现,其制作工艺同样体现出清代治玉的特点,即工艺细腻、造型规整,充份体现了清代治玉杰出的成就。
中国古代玉器中有许多传说中的神话动物造型,如龙、凤、辟邪、麒麟等祥瑞异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向往美好、祈盼庇护的朴素价值观。古代玉器中的这些神异怪兽是依传说演化而成,历来受到人们崇敬与喜爱。在今天的现代玉雕中,玉辟邪因其传说中具有招财聚宝、带来好运的能力,格外受到大家的喜爱,玉辟邪成为了现代玉雕中常见的造型元素。,是古人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想像并塑造出的神奇异兽,它不仅代表了古代治玉工艺的精湛卓越,同时见证了中国古代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辟邪,又叫貔貅,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种狮形、有角、有翼的神兽,象征着着“仁”与“瑞”,古人相信它能招财聚宝、带来好运。
辟邪是中国北方的习惯称谓,中国南方则称其为貔貅。同时古人还根据细节对这种吉瑞之兽加以细分,头上无角的叫“符拔”或“桃拔”,一只角的称为“天禄”,两只角才称为“辟邪”或“貔貅”。
传说中辟邪是一种凶猛威武的瑞兽,有辟邪祛凶的功能,因此顾名思义叫做“辟邪”。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神话信仰中,古人创造并赋予了辟邪强大的威严感和战斗力,甚至用它作为军队的代名词,《晋书》中就有:“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之句。
玉辟邪最早出现在汉代,其渊源与汉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朝在汉武帝刘彻时代开彊拓土、国力强盛。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不仅开拓了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原进入西域的通道,同时实现了中西方文明交流。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张骞出使西域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标志着从此新彊和田玉料得以大量进入内地,从根本上推动了汉代玉器的发展进程。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西方文化元素也开始进入中原,并且对汉朝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正是在西汉时期,狮子的形象传至汉朝,通过对这种外来物种的理解和想像,结合了汉代社会文化中的神话思想,从而衍生出了“辟邪”这种威猛瑞兽。
玉辟邪作为汉代新兴的神话动物形象,其琢制工艺体现了汉代治玉的精湛卓越。
台北故宫博物院就馆藏有一件东汉玉辟邪,其以青白玉琢成,昂首张口,似在低吼。跨步游走,双翼虽贴于身侧,却做蓄势待发状。玉辟邪颔下长须垂胸,长尾曳地,器宇非凡。因曾经深沁熟盘,甚至再被染色,所以表面多有深浅褐斑。这是目前所知的汉代玉辟邪中体积较大的一件。它的口吻较长,有似马脸,与常见的短口吻似虎脸的辟邪不相类似。这件玉辟邪曾为清高宗乾隆皇帝重要的玉器收藏,玉辟邪的胸前刻有乾隆御题诗,宫中造办处还为其专门配制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下层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题诗,刻字的部分还嵌有银丝。
“两个一百年”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编辑)
霄汉收藏馆®
The Xiaohan Collection